1、这种高贴线率设计带来的好处是深远的。它强化了街道的围合感,使得步行空间更为舒适,不仅增强了行人的安全感,也提升了城市的可达性。特别是对于商业区域,这样的设计能够创造出宜人的购物环境,激发消费者的活跃度和消费欲望,从而推动商业繁荣。更重要的是,控制贴线率避免了街道的空旷与疏离。
2、贴线率是建筑外墙面贴基准线长度与基准线长度之比,贴线率的控制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城市形态。在同一街区内,建筑退让道路红线或沿路绿地距离宜整齐规律,高低层组合的建筑后退距离按不同高度分别控制,在综合考虑城市景观的整体协调有序前提下退界距离应尽量平齐统一(图6)。
3、没有,一般法定规划内容中只有退线,贴线率出现在更加细化的设计导则当中,但是城市设计不是法定规划不具备法律效应。不排除发达城市的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中规定设计导则内容,比如深圳,但其法律效力级别比较低,算不上是“规划法规”。
4、整体风貌特征:T05-22地块整体建筑高度应富有变化,强化片区的地标性,丰富城市风貌。公共空间界面:T05-22地块应着重打造沿机场大道和龙达路的公共空间界面。
5、相邻建筑建筑风格、色彩和材质应协调和谐。提倡高层塔楼结合功能需求直接落地。公共建筑集中布局的街道两侧建筑贴线率宜大于50%。滨水、临山和公园周边地块内建筑展开面宽之和应小于地块临景观一侧长度的60%,建筑应富于变化,避免单调重复的形体和山墙朝向景观空间。
6、相对于建筑节能,绿色建筑的要求更高,设计技术领域更广,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法规和全过程的监管控制。 缺乏衔接的指标体系北京市于2006 年编制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和《节约型居住区指标体系研究》。
1、城市景观设计分析 城市街道可分为交通性街道、生活性街道、商业步行和其他步行用道。它们要求都有自己的景观特性。但他们又有许多共性,既方便性、可识别性、可观赏性、安全性、适合性。
2、城市道路设计内容包括:人行道 人行道在城市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越的人行道设计增加步行兴趣,吸引力的体现。人行道上的区 临街区:“区域人行道”的一段正面描述了建筑的延伸,无论是通过入口、门还是在路边的门店和夹层板。正面区域包括建筑物正面的结构和立面,以及紧邻建筑物的空间。
3、城市道路景观设计要尊重历史、继承和保护历史遗产, 同时也要向前发展。对于传统和现代的东西, 不能照抄和翻版, 而需要探寻传统文化中适应时代要求的内容、形式和风格, 塑造新的形式, 创造新的形象。 保持整体性原则。保持整体性原则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从城市整体出发,城市道路景观设计要体现城市的形象和个性。
4、人性化原则 步行商业街的设计应注重人的需求,确保街道的尺度、路面铺装和小品设备等人性化要素,能够提供舒适和友好的使用体验。 生态化原则 在设计中应重视绿色环境的营造,通过绿化减少噪声和废气污染,体现生态化倾向,符合21世纪的环境保护趋势。
5、因地制宜性原则 我国地域辽阔,在地貌地形、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方面都不尽相同,江南的街道景观偏向于精巧典雅,而京都地区的街道景观属于粗犷豪放。
1、在城市的历史进程中,城市的形态由多种元素构成,这些元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复杂而多维的城市景观。本文将深入探讨城市形态中的关键元素,从边界、分区、公共场所、街道到城市的演变,逐一解析其特点与影响,为理解城市空间的演变提供一个全面的视角。
2、《汉宋间长江中游地区乡村聚落形态及其演变》,《历史地理》第23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3) 《双子城:明清时期襄阳-樊城、光化-老河口的空间形态》,载张建民主编《10世纪以来长江中游区域环境、经济与社会变迁》,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14) 《释“蛮”》,《文史》2008年第3期。
3、第五章探讨了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第六到第九章分别剖析了城市体系的空间结构、等级规模和职能组合,以及建制镇的发展情况。第三部分探讨区域城市体系和城市影响力,包括经济区划分、组织、影响区,以及大都市密集区和国际化都市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