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景观设计中可以利用屋顶花园设计、墙体垂直设计等方法,将绿化无形中融入到城市建设中。另外城市景观设计也可以结合城市郊区的土地优势资源,扩大整个城市的绿化,比如说建大型的绿化公园或者是增加绿化建筑。
城市景观设计:主要是对城市中的公共空间进行规划与布置,包括城市公园、街道绿化、广场等。这种设计旨在提升城市环境品质,打造宜居、美观的城市空间。 自然景观设计:以自然风景为核心,强调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利用。这种设计多见于郊野公园、自然保护区等,旨在保护自然生态,同时满足人们的游览需求。
现代城市景观设计涵盖了丰富的内容,以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构建为核心。这些空间以其开放和多元的特性,在城市日常生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成为了人们休闲、互动的首选场所。本书特别关注了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四大类别:道路、广场、公园和滨水区,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深入剖析了各自的设计特点和要素。
城市景观设计给人们留下较深刻印象的景观设计,也为城市建立独特的个性奠定了基础。城市道路景观设计要尊重历史、继承历史遗产,同时城市景观设计也要向前发展。
章节涵盖了城市空间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城市景观在整体环境中的作用和重要性。特别关注的是城市景观设计的基础,包括广场景观设计、街区景观设计、滨水景观设计、居住区景观设计、公园环境景观设计,甚至大学校园、闲置工业遗址的景观改造和艺术设计,如雕塑、公共艺术和户外家具设计。
1、通过对国内外城市设计发展和实践的概括性回顾,深入剖析了城市设计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机制和运作过程。研究的重点包括运作过程中的管理组织、设计编制以及实施等关键环节,旨在寻找有效途径,以推动我国城市设计在城市建设与环境形成中发挥实质性的作用。
2、作者并未追求构建一个理想化的城市设计运作体系,而是通过制度事业的研究方法,引导我们从多角度审视城市设计的运作机制。具体涉及政策、法律、行政等多个层面,强调法律法规的完善,公共政策的合理性,以及行政管理的有效性。
构建城市自然生态安全网络,确保城市基本的生态安全。并为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提供科学的设计依据。通过可再生能源法以及相关法规的导向作用,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和循环经济的发展,促进各种生态技术的产业化,为生态城市的建设提供技术经济支持。
城市与建筑生态设计理念 科学的城市发展观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它的实现必须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根据城市的生态承载力、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赤字,采取相应的生态策略削减生态赤字,达到生态平衡。
通过实践,该团队展示了生态设计在提升建筑美观性、舒适度的同时,还能有效降低维护成本,提高居住与工作环境的健康水平。生态设计不仅为人们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空间,更促进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环境的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
生态理念在城市与建筑领域的应用,旨在构建更加可持续、环保、和谐的城市环境与建筑结构。本书深入剖析了城市生态系统与建筑生态系统的互动关系,强调了环境因素对城市与建筑设计的影响。作者详细探讨了如何通过优化城市与建筑的布局、材料选择、能源使用、水资源管理等方面,实现生态平衡与环境可持续性。
共同探索生态设计的创新途径。总的来说,栗德祥的研究方向涵盖了城市与建筑生态设计的多个层面,旨在通过科学、系统、综合的生态设计理念,构建出更加可持续、和谐、宜居的城市环境。他的研究不仅为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也为推动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城市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生态设计与生态保护 生态设计将生态学原理直接运用于环境艺术设计工作中的过程,以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平衡,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保护物种丰富性为目标。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公众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生态设计的理念已渗透至日常生活中,其设计方法也得到了较大发展。
1、在城市环境仿生领域,巴黎的改建规划堪称经典案例。早在1853年,巴黎塞纳区行政长官欧思曼在执行法国皇帝拿破仑第三的计划时,对巴黎进行了大规模改建。这项改建旨在展示帝国首都的辉煌,同时改善城市结构与功能,提升交通、绿化与居住水平。欧思曼的规划借鉴了人体生态系统原理,以打造更加和谐的城市环境。
2、悉尼歌剧院的建筑设计采用了薄壳结构,其独特的帆船造型成为了世界著名的地标建筑。 北京站二层候车大厅利用薄壳结构原理,创造出宽敞明亮的空间,为旅客提供舒适的等候环境。 哈尔滨国际会展中心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薄壳结构,其独特的造型和结构使其成为城市中的亮点。
3、日本设计师藤本壮介为法国蒙彼利埃设计了一座名为“白树”的集合住宅,这座建筑模仿了树冠的形态。它高达17层,整个结构仿佛一颗巨大的松果,露台和阳台向四面八方延伸,为使用者提供了多样且实用的户外空间。位于加拿大乡村的“ETerra翅果度假胜地”模仿了豆荚的结构,是一座生态树屋。
4、仿生建筑是21世纪建筑学领域的一项新运动,它结合了生物学美学和自然界中的科学规律。仿生建筑学理论将人类的建筑结构、建筑功能和自然生态环境进行了结合和搭配。据专家介绍,目前的建筑仿生学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城市环境仿生、建筑功能仿生、建筑形式仿生和建筑内部结构仿生。
5、建筑仿生学的表现与应用方法,归纳起来大致有四个方面: 城市环境仿生,使用功能仿生,建筑形式仿生,组织结构仿生。 当然,往往会出现综合性的仿生应用, 形成一种城市与建筑的仿生整体。
6、仿生建筑模仿自然界中生物体的组织和形象,探索自然界中的建造规律,以丰富和完善建筑设计。 巨人电线杆位于冰岛,设计师旨在创造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的景观。冰岛以其神话色彩、火山景观和自然美景著称,如蓝色的泻湖和独特的岩层。
首先,让我们聚焦于城市住宅区的海绵策略:传统住宅区/:通过改造绿地,如下沉式雨水花园、停车场的透水植草砖带和生态树池,收集并净化雨水,缓解洪涝风险。在宅间道路,采用透水路面和生物滞留池,有效储存雨水,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从技术层面来说,中国的海绵城市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通过采用“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处理”的方法,在“渗、滞、蓄、净、用、排”六个方面分别采取措施(见下图),将自然途径和人工措施相结合,最终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
城市住宅区的海绵化 在现代城市中,住宅区的硬质地面挑战了雨水的自然渗透。为此,我们需在绿化空间上做文章。例如,传统住宅区可通过改造,将宅间绿地变为下沉式雨水花园,利用透水植草砖的停车场变为生物滞留带,甚至在树池和道路中嵌入生态设计,如透水路面和生物滞留池,以实现雨水的自然处理。
通过综合运用自然和人工相结合的小型源头海绵化设计手段,海绵城市不仅美化了城市环境,还有效控制了雨水径流和污染,缓解了城市内涝压力。在道路与铺装设计上,海绵城市技术主要通过透水铺装、特殊土壤做地基的路面以及道路绿化带等措施,有效缓解了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地面径流问题。
海绵城市透水铺装的设计与应用提供了60种多样的选择,它们不仅具有拦截和储存径流的功能,而且在景观效果和生态效益上表现出色,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技术之一。常见的透水铺装类型包括嵌草铺面、碎砾石铺面、仿石材透水砖、透水混凝土和透水沥青等。
海绵城市建设的措施主要包括雨水花园、绿色屋顶、渗透铺装和下沉式绿地等。首先,雨水花园是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花园通过植被和土壤的层层过滤,能够吸收、净化并滞留雨水。在雨水丰沛的季节,雨水花园可以有效减缓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同时促进雨水的自然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