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联系理论(城市设计的理论)

2024-06-19

城市规划师相关知识辅导:居住区设计基础理论

居住区住宅建筑和规划设计,应综合考虑用地条件、选型、朝向、间距、绿地、层数与密度、布置方式、群体组合和空间环境等因素确定。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市政公用、行政管理等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项目指标应按有关规范规定确定。

一般称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居住区规模包括人口及用地,以人口数作为规模的标志。1.居住区的合理规模 人口以3-5万人为宜,用地在50—100hm2左右。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服务半径一般为800—1000m。城市干道合理间距在600-1000m之间。街道办事处管辖人口一般为3万~5万人。

居住区规划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社会、政治、经济、人文、历史、艺术、地理、环境、心理、行为等各个领域。因此规划师和建筑师要不断地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同时还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做好调查研究,进行艰苦的创作,努力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

古代、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及其演变

特别是在社会变革时期,旧的城市结构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生活要求的情况下,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往往出现飞跃。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学说散见于《考工记》、《商君书》、《管子》、《墨子》等典辅之中。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 考古证实,我国古代最早的城市距今约有3500年的历史。虽然至今尚未发现有专门论述规划和建设城市的中国古代书籍,但有许多理论和学说散见在政治、伦理和经史书籍中。几千年来,伴随着不同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几经演变。

中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2007-04-29 19:06 第一节 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 考古证实,我国古代最早的城市距今约有3500年的历史。虽然至今尚未发现有专门论述规划和建设城市的中国古代书籍,但有许多理论和学说散见在政治、伦理和经史书籍中。

具有等级规模扩散特征。游憩规划应成为城市规划中的专项规划,以市民户外游憩空间规划设计和活动计划为重点,以优化生活结构、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促进风景规划从传统的审美理论走向生活理论,从自然生态走向社会生态,从风景客体走向风景主体;结构规划是实现开发与规划一体化的中心环节。

如何理解城市设计各典型空间设计的相关要素结合案例分析

1、0作为城市的公共空间,它的基本功能就是必须满足人们各种活动的需求,因此,健全的公共设施是营建良好公共空间的基本条件。相关的基本公共设施包括:灯具、座椅、邮筒、垃圾箱、站牌、路标、城市地图栏、电话亭、售报亭、候车亭、治安亭、公共卫生问等。

2、城市设计空间分析方法包括如下:空间结构的分析有4种要素,分别是轮廓的变化、重心的变化、轴线的变化、空间的分割。轮廓的变化。给一行中各字画出它们的外轮廓,发现一行中并非字字都是长方形的方块字,而是多个形状各异的美妙的图形串联成一行的。

3、o(2)分析城市格局的演变.包括城市的整体形态、功能布局、空间要素(如道路街巷、城市轴线)等。o(3)分析城市历史发展中的自然与社会条件,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交通、气候、景观等内容。

战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

第规划从“蓝图式”实质性规划逐步变为“过程中”规划,经过70—80年代的发展,诸多学者认为城市规划师并非仅仅是扮演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员角色,通过自己的主观意识和价值体系来进行城市规划;规划的这种技术性角色应该转变到在公共事务中,扮演汇集群众意见和协调不同利益团体的角色。

城市规划入门的必读书籍有王军《城记》、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张庭伟《城市读本》、尼格尔·泰勒《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具体如下:王军《城记》王军的文字功底让这本书很容易读下去。

楼主的这个问题有点大,内容比较庞杂,推荐两本书:一本是张京祥的《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东南大学出版社的;另一本是李白玉,陈贞翻译英国学者泰勒的作品《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建工社出版。才二年级,有的是时间看。

后现代主义并不是一种成体系的理论,而后现代城市作为一种规划观点或思想,它是大众的、通近的、异质共存的,也是零碎的、混杂的和随意的,体现了后现代文化的不确定性、凌乱性、不可表现性及反讽等品质。因此其在规划上具有反叛理性、价值多元、重视历史文脉等特征。